而恰恰也是在九十年代,國內圖書市場開始下移,青少年成為消費主力。《科幻世界》與這個大潮不謀而合。而爭奪青少年市場,絕不僅僅在於把版式設計得花俏一些,將文字搞得短簡一些,以適應青少年閱讀能力的不足。出版商更要要瞄準青少年的反叛心理。青少年不同於兒童,他們渴求與成人平起平坐,卻沒有相應的競爭力,於是,各種高揚反叛心理,或者許諾提供某種成功捷徑的文學作品大行其道。有的書商們在徵稿時,就點明要“寫壞小孩的作品”。把“反叛”製造成為消費賣點。當然,為了保證過審查關,這些作品還必須加上某些光明面,進行平衡。這種走鋼絲的技巧,實非圈外人能體會到的。
單就刊物而言,國內與《科幻世界》同樣致力於青少年市場,並取得過成功的,還有《童話大王》、《今古傳奇武俠版》等等。它們都從自己的角度強調某種特定含義的反叛。而《科幻世界》所強調的,便是“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這句源於愛因斯坦的話,被《科幻世界》雜誌社奉為法則。它的許多宣傳內容都包含著這個核心。在這類宣傳中,“想象力”被隱蔽地更換為“科幻”,“知識”則被更換為“教材與課程”。於是,便直接命中了那些被埋在作業堆中的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很大程度上,《科幻世界》是他們於枯燥乏味的學校生活中的一點精神寄託,在某些科幻迷身上,甚至燃燒起宗教般的皈依感。其價值很難完全用科幻藝術本身來說明。
如果從九四年《科幻世界》改版成月刊開始計算。截止到2004年,十年間,《科幻世界》的累計營業額早已超過億元。它在四川省是首屈一指的刊物,在全國期刊市場也屬於前列。大小城市任何一個報亭都能尋到它的蹤影。《科幻世界》三十萬份的期發行量是幾十家主流刊物合在一起才能達到的。這家雜誌社單槍獨馬地開創了中國科幻市場,並將其推過了“兒童期”,可謂中國科幻市場的保姆。現在,這個市場已經能夠自行成長,進入了“青春期”。至於說《科幻世界》如今在這個大市場中仍然享有壟斷性質的利潤,這只是它作為開創者的紅利而已。
《科幻世界》還培養了整整一代中國科幻讀者。作為雜誌,它不僅是發表小說的地方,還是一個“準媒體”。它介紹了一定數量的科幻基礎知識,宣傳了科幻作為一種文化的某些內涵。由它培養起的這些讀者中,最早的一批人已經邁上工作崗位。其中更有一些人任職編輯、記者等文化傳播領域。他們編輯科幻小說、報導科幻新聞,為中國科幻“可持續發展”作出直接貢獻。
當然,《科幻世界》的問題也和它的貢獻一樣突然。該雜誌領導層將中國科幻市場視同己出,堅決不與任何後來進入者合作。排斥所有試圖一起開發這個市場的其它出版商。這種作法使得中國科幻界一分為二:將《科幻世界》與在它快速發展之前的中國科幻傳統,以及同時代在它之外的中國科幻其它部分割裂開來。
作為一家擁有壟斷地位的雜誌,《科幻世界》對讀者欣賞方式有極大的塑造作用。而雜誌本身由於篇幅的原因,又不可能容納各種風格的作品。這也使得當今中國科幻在藝術風格上過於單調。讀者偏重於快餐式的科幻,營養極不均衡。而那些在《科幻世界》雜誌上取得成功的作者,也往往被束縛在這種風格里,慢慢失去自己的藝術個性。他們中的一些人到後來已經認識到了這個問題,但苦無解決辦法。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他們因此對這家雜誌也抱著複雜的感情。
事實上,即使《科幻世界》雜誌自己,雖然摸著石頭走過了河,但也未嘗清楚自己走過的是條什麼路。他們曾經在同一個科幻市場上,先後推出《科幻世界畫刊》和《飛》,都夭折了(《科幻世界畫刊》的刊號曾用來作《驚奇》,最近又恢復原名)。尤其是《飛》,被定位於一本讀者年齡層次低於《科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