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筆趣閣>遊戲競技>科幻戰艦> 第70部分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70部分 (1 / 4)

要了解香港科幻,必須知道香港(包括臺灣)出版業和大陸的不同。首先要知道,繁文版和簡體版是兩個不同的市場。大陸讀者一般只會閱讀到港臺兩地作家的簡體版作品,他們必須要知道,這些作品最初是給繁文版市場寫作的。由於版權方面的問題,簡體版對港臺作家來說,很難成為有實際意義的市場。倪匡在大陸幾乎分文未得,黃易售給大陸的版權堪稱賤賣。直到現在為止,仍然沒有哪個港臺作家,僅憑給大陸市場寫作而成功。所以,大陸幾十萬、上百萬冊的倪匡小說、黃易小說發行量,對他們來說幾乎毫無意義。當港臺作家展開紙筆、或者開啟電腦時,他們只能考慮當地讀者的口味。

而繁文版又是一個狹小的市場。使用人口不過數千萬,僅及大陸一個省。在這個市場裡,一本書如果達到一萬冊,就堪稱暢銷書。而在大陸,即使達到十萬冊,仍然難以從浩如煙海的出版物中脫穎而出。事實上,到了九十年代,即使倪匡的新作,往往也就發行千餘冊左右。

因此,即使繁文出版物的價格通常為大陸的近十倍,但一個繁文版市場的作家如果單靠暢銷書版稅,很難成功,甚至不能維持生活,不能提供寫作上的簡單再生產。他必須加大創作量,以多取勝。所以,我們會看到繁文作家們的創作量與大陸作家相比,總是達到驚人程度。不僅科幻,武俠、言情等商業文學莫不如此。一個作家創作幾十捲上百卷的作品很是尋常。

另外,港臺出版界還有個租書店市場。就是出版社出版某個系列叢書,以租書店為主要顧客,而不是直接賣到最終讀者手裡,租書店再從讀者裡收租金。這樣便形成了類似於報刊上的準連載小說。說它們是連載小說,它們卻都以圖書的形式出現。說它們是完整的圖書,它們並非一個作品出版成單一的書,而是切成幾冊、十幾冊,每冊數萬字。每月推出一到兩本,這樣反覆調讀者的胃口。這種作品往往被拉得很長。黃易二百萬字的《尋秦記》,便是在這種情況下寫成的。臺灣目前最長的一本小說叫《魔龍傳說》,字數多達六百萬字。正是出自這種租書店體制。(估計在日本也有類似的租書店市場。日本女作家慄本薰多達一千萬字,創造世界記錄的科幻小說《豹人英雄傳》可能也是在這種市場機制下湧現的。)

無論是倪匡那樣以作品種類多為特點,還是象黃易那樣寫長長的租書店小說,肯定都違背了文學的基本規律。作品免不了粗製濫造。他們的許多作品,幾乎沒怎麼修改,付印時還保留著初稿的痕跡。但如果以此來懷疑作者的實際水平,並非中肯的見解,因為那是繁簡體市場割裂的必然結果。一個大陸作家如果能出版一本發行量百萬冊的小說,幾乎可以供養一生。而寫作耗時則不過數月。這個優勢到目前為止,是港臺作家無法擁有的。

再有一個背景,就是繁文市場里科幻迷的絕對數量無法與大陸相比。單獨考察,兩岸三地“鐵桿”科幻迷占人口的比例都很少。但在大陸,他們的絕對數量已經能夠支撐起一個科幻市場,允許作家寫作較為純粹的科幻小說,而仍能保持起碼的發行量。但是在繁文版市場裡,寫作純粹的科幻小說必敗無疑。以黃易為例,他十分熟悉科幻小說,曾經立志於創作純粹的科幻,但後來還是不得不改弦更張。

所有這些背景,是單單讀簡體版港臺科幻的大陸讀者不清楚的。而不瞭解這些背景,又很難理解港臺科幻的特點。

第三卷:中國科幻文學史 第九章:緣系東方之珠(2)

第二節:“倪幻”!

二戰之後,彈丸之地香港尚未有自己的科幻原創,主要翻譯外國的科幻名著。包括《基地》、《火星之沙》、《雙星》、等等,但翻譯質素參差,除了少數佳作外,對翻譯作品的選題也缺乏眼光和系統。另外還零星出現過一些在翻譯中加入修改的作品。不過一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