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筆趣閣>遊戲競技>科幻戰艦> 第90部分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90部分 (3 / 4)

匯點:武俠文學發展到“新派武俠”階段,剔除了舊武俠的鬼神色彩,故事中的奇蹟嚴格限制在“人體潛能”的範圍內。這與剔除了傳統神話故事鬼神色彩的科幻文學十分接近。

有意思的是,新加坡科幻協會的朋友將中國式的武俠文學也算作科幻作品,理由便是,武俠文學中描寫了對人體潛能的幻想。當然,武俠文學畢竟還是與科幻文學完全不同的型別小說,但這種觀點道出了科幻文學與武俠文學的內在聯絡,那就是都在“超現實而不超自然”的界限內展開想像。

武俠文學的本質可以概括為兩點。一是超凡的個人武力要成為故事的主要線索,而不是陪襯。比如,福爾摩斯偶爾也有精彩的拳術和劍術,也有“馬車追蹤術”等非凡手段,但他解決問題主要還是靠智力。二是體制外的行俠仗義。俠們必須憑藉自己的良心判斷善惡,而非職業體制。比如,儘管007經常靠武力化險為夷,但他只是英國情報部門的僱員。他的善惡觀由情報部門確定。所以他不是“俠”。

在武俠文學和科幻文學的結合方面,一些科幻作者也進行了嘗試。倪匡的衛斯理故事就有武俠風格。衛斯理的岳父白老大有幫派背景,只是在香港的法制社會中逐漸被“漂白”了。許多故事裡,衛斯理和白素都扮演著“俠”的角色。黃易的凌渡宇系列也有明顯的武俠風格。凌渡宇本身有類似特異功能的超級武力。他所參加的國際抗暴聯盟,更是一群非政府的“跨國大俠”組織,支援過南非黑人等抗暴戰鬥。其鉅著《尋秦記》、《大劍師傳奇》也都是科幻因素與武俠因素融合起來的作品。臺灣張系國的系列長篇科幻小說《銅像城》也融合了武俠的手法。

在大陸,鄭軍的《災難群島》和《銀河俠女傳》系列也嘗試了科幻與武俠的結合。查羽龍創作過科幻版的《七種武器》。他在《光明之箭》和《幽靈線上》等小說中,更是把俠的理念提取出來,運用在非暴力的情節裡,塑造了沒有肢體格鬥的俠義情節。

在西方科幻界,武俠騎士傳奇與科幻藝術最佳的結合範例莫過於《星球大戰》系列電影。有意思的是,這部影片中的武俠因素大量借鑑日本武士文學作品《宮本武藏》的題材和思想。

談到科幻文學與武俠文學的關係,一個有趣的現象不得不提及,那就是,中國科幻圈的人士經常怦擊武俠文學。不是怦擊某一個武俠作家和某一部武俠作品,而是怦擊這一個文學型別。這個現象在武俠文學不發達的西方並不存在,可以說是特殊國情吧。

西方有多少科幻,中國有多少武俠。這是他們經常使用的判斷。這個判斷不是中性的,而是建立在武俠弱於科幻的前提下,認為武俠在中國的興旺,正好反映了某些負面的民族性格。這種觀點從未有人深入表述過,都停留在感慨的層次上。

其實,這種對武俠的奇怪怦擊,完全是出於市場的原因:科幻文學和武俠文學在中國往往爭奪著同樣的讀者:青少年學生。所以,武俠興而科幻弱,便令科幻界一些人士頗不高興。

從文學價值上講,兩個不同的文學型別,是不能夠比高低的。武俠是武俠,科幻是科幻,它們之間並沒有什麼可比性。從實際的創作水平上講,中國武俠文學之所以讀者廣泛,興旺發達,主要是中國武俠作者經幾代人的努力,將它發展到極高的藝術水準的原因。讀者不是傻瓜,不是被動受操作的消費機器。如果武俠小說不是寫得很好,武俠電影不是越作越棒。單純憑什麼國民素質、文化特點,它是不可能受到持久關注的。

從文化對外輸出上來說,到目前為止,中國武俠是惟一一個在商業上有輸出價值的藝術型別。筆者接觸過幾位國外留學生,他們認為,國外評論界關注一些中國的主流文學作家,往往不是因為他們的作品,不是從藝術價值來考慮。相比之下,武俠在市場上早已征服世界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