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這顆奇異星球的她完全知道兩個種族之間的隔膜何在。
在小說裡,作者完全從當地的自然環境出發,從社會心理學角度設計這些宗教背景。而並不涉及宗教與科學關係的討論。對神職人員的描寫既不美化也不醜化,完全採用自然主義態度。
在描述現實生活中的宗教作用上,科幻電影《接觸》可以作為代表。這部電影的主要情節是,外星人將一個蟲洞旅行器的藍圖用無線電發給人類。人類製造出這一機器,前往外星世界探險。
這個情節本身沒有矛盾衝突。影片裡主要的矛盾衝突,就是科學與宗教的衝突。這種衝突分為兩個線索。先是一批宗教原教旨主義者,竭力反對人類和外星人接觸,用恐怖主義手段炸燬了第一個蟲洞旅行器。他們的觀點是,上帝透過救世主救贖了人類,但沒有救贖外星人。外星人發來的技術資料屬於魔鬼的試探。
另一個衝突沒有這麼血腥:主人公試圖成為人類代表,進入蟲洞旅行器飛往外星。但在評選時,她的無神論信仰成為難題。“人類的百分之九十相信有唯一的神存在,你不相信,怎麼能代表人類呢?”這個矛盾並沒有解決,最後,只是因為排在她前面的候選人在恐怖襲擊中死亡,她才贏得席位。
在科幻短篇《過失難免》中,岡恩描寫了科學家預測地震的故事。不惟科學家預測舊金山要發生一場大地震,而且詳細描寫了一個老年教士的行為。他在大庭廣眾下宣佈這裡要受到天遣,吸引許多人觀看他的演講。
在篇幅浩大的《銀河英雄傳說》中,田中芳樹將北歐原始宗教作為銀河系“萊因哈特王朝”的背景,將大量此類宗教知識融合到小說裡,使“太空時代”和“英雄時代”結合在一起,堪稱科幻小說物件化處理宗教的一個典範。
第六卷:科幻與科學 第二章:科學VS宗教(3)
第三節:拓展式處理
拓展式處理,就是描述人們面對無法理解的自然規律,或者異常宏偉的自然景觀時所體驗到的宗教情懷。某種意義上說,這是把科學宗教化的處理方法。
這方面的典型代表,要屬阿西莫夫的短篇科幻《最後的問題》。這個“最後的問題”就是熱力學第二定律。小說情節開始於二十一世紀,人類建造了自動化電腦“萬能AC”。這種電腦貯存著海量知識,能夠進行種種發明,並且能夠不斷地自我完善。有一天,兩個為“萬能AC”打下手的程式設計師百無聊賴,向它提出一個問題:如何才能使宇宙中熵的淨值大幅度地減低。萬能AC的回答卻是“資料不足 恕難奉告”
從那以後,人類逐漸進化,先是不斷延長壽命,後來乾脆拋棄肉體,以精神體的方式生活,到最後,單個的人類精神體合而為一,成為“整體的人”。而人類使用能量的範圍,也從太陽系發展到銀河系、河外星系,乃至整個宇宙。與此同時,“萬能AC”也逐漸進化為“行星AC”、“銀河AC”、“宇宙AC”。不過,儘管“AC”們的水平越來越大,但每當有人問到這個問題時,它都以“資料不足 無可奉告”來回答。
幾十億年過去了。宇宙中已無人生存,宇宙的能量也被人類消耗殆盡。那最後最高階的“AC”終於弄明白了這個問題。雖然沒有人來聽它的答案,但這已經不重要了:“AC的靈執行在一度曾經是宇宙的空虛混沌上,一步一步地,該完成的、必將完成。AC說:‘要有光。’,就有了光——”《科幻海洋叢書》第一冊,11頁,2001出版。
當然,阿西莫夫並非認為,這個問題的答案真的在《聖經》裡,而是在抒發一種感受:對於這些“終極問題”,科學理性往往是無能為力的。
類似的作品還有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遊》。在這篇科幻小說裡,外星人留下的“黑色長方體“從幾百萬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