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8年,拿破崙·波拿巴(Napoleon bonaparte)入侵埃及,並與奧斯曼帝國作戰,以建立法國在中東的存在,最終夢想與印度的提普·薩希卜(tippoo Sahib)聯手。
雖然長達數年的法奧友誼已經結束,拿破崙一世仍然聲稱對伊斯蘭教抱有極大的尊重,並呼應奧斯曼帝國與法國之間悠久的友好關係:
“埃及人民,你們會被告知我來是為了摧毀你們的宗教:
不要相信這一點!
要回答我來是為了恢復你們的權利和懲罰侵佔者,而且,比馬穆魯克人(mamluks)更重要的是,我尊重上帝、他的先知和《古蘭經》……
難道我們不是幾個世紀以來,蘇丹(Sultan)的朋友嗎?”
—— 拿破崙對埃及人的講話。
拿破崙推翻了馬穆魯克貝伊(mamluk beys),這些人是名義上受到奧斯曼帝國宗主權支配的埃及實際統治者,但他在整個埃及領土上仍然高舉法國國旗與奧斯曼旗幟並列,聲稱自己對伊斯蘭教的熱愛,並表示他們是在拯救奧斯曼人免受馬穆魯克人的壓迫。
然而,塞利姆三世(Selim III)立即宣告聖戰(Jihad),並尋求英國和俄羅斯的幫助,這兩個國家都對拿破崙的征服感到威脅。
1799年1月3日,奧斯曼帝國與俄羅斯結盟,隨後兩天與大不列顛(Great britain)結盟。
英國藉此機會與奧斯曼帝國結盟,以抵禦拿破崙的入侵,在1799年圍攻亞喀爾(Acre)時由威廉·西德尼·史密斯(william Sidney Smith)海軍上將指揮,並在1801年阿布基爾戰役(battle of Abukir)中由拉爾夫·阿伯克龍比(Ralph Abercromby)指揮。
到1802年,法國在中東的力量徹底被擊敗。
---
然而,到了1803年,法國和大不列顛再次開戰,拿破崙竭盡全力試圖說服奧斯曼帝國在巴爾幹半島對抗俄羅斯並加入他的反俄聯盟。
另一方面,俄羅斯也在爭取奧斯曼的青睞,併成功於1805年簽署了防禦性聯盟條約(treaty of defensive Alliance)。
拿破崙繼續努力爭取奧斯曼帝國的支援。他派遣霍拉斯·塞巴斯蒂亞尼(horace Sebastiani)將軍作為特使。
拿破崙承諾幫助奧斯曼帝國收復失去的領土。他給蘇丹寫信:
“你難道對自己的利益視而不見——難道你已經停止統治了嗎?
如果俄羅斯在科爾夫(corfu)有一支人的軍隊,你認為那是針對我的嗎?
武裝艦艇總是習慣性地駛向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
你的王朝即將走向毀滅……
只信任你真正的朋友,法國。”
—— 拿破崙致塞利姆三世(Selim III)的信。
1806年2月,在拿破崙於1805年12月的奧斯特利茨戰役(battle of Austerlitz)中取得輝煌勝利以及隨之而來的神聖羅馬帝國的分裂之後,塞利姆三世最終拒絕批准與俄羅斯和英國的聯盟,並承認拿破崙為皇帝。
正式選擇與“我們真誠和自然的盟友”法國結盟,同時與俄羅斯和英國開戰。
他還派穆希布·埃芬迪(muhib Efendi)前往巴黎擔任大使(1806-1811年)。
塞利姆三世支援法國的決定引發了1806年俄土戰爭(Russo-turkish war)和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