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82部分 (3 / 4)

較勉強呢。

所以說,按照目前復興會的化工水平,就是生產出先進的火炮和炮彈來,也沒有填裝炮彈用的**。因為這樣的原因,王書輝不得不把自己很多對這個時代來說,過於高大上的選擇拿掉。

到了最後,因為各方面的原因,目前復興會就連在清末民初時期最為流行的75毫米山炮都沒辦法配備(畢竟是一戰時期的主戰武器)。王書輝最後只能根據儘可能先進的原則。決定生產清末左宗棠最為推崇的那種後堂開花炮,即克虜伯六磅炮(查不到具體資料,但是我覺得很像普法戰爭中,普魯士使用的那種56毫米克虜伯火炮)。

鋼製炮身,鑄鐵炮彈。既然在1905年的時候,江南製造局就能生產克虜伯75毫米後裝退管式山炮和炮彈了。沒有道理比清末工業水平更先進的復興會,造不出1870年普法戰爭時期的克虜伯56毫米野炮吧。

王書輝的效率還是很高的,他很快就透過時空門查詢資料,諮詢專家。在取得了全部圖紙和相關的資料之後,他給現代社會的一些比較特殊的小加工廠(嘿嘿)下訂單,造了五門克虜伯56毫米野炮,又透過時空門拉到復興會。

兵工廠所有的技術人員和熟練工人,就立刻圍著這五門樣品火炮,開始根據圖紙和資料研究了起來。

根據王書輝的經驗,在有資料,有圖紙,有樣品的情況下,仿製夏塞波步槍,工委會用了半年時間。同樣是在有資料,有圖紙,有樣品的情況下,因為已經成立了專門的研究機構工藝研究局,而且相關的技術人員已經學習和實踐了一年多的時間,這一次仿製火炮的時間可能會更加短一些。

王書輝認為,第一次工業革命時代對於技術的要求水平還不是很高。前蒸汽機時代,基本上可以看成是一個純粹的工匠時代。就是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完全鋪開之後,在能夠開始使用蒸汽機制造蒸汽機之前,手工工匠就能夠憑藉自己的手藝製造蒸汽機了。就王書輝知道的,中國在建國時期,很多工廠都普遍缺乏加工機械,不少工藝程式,還是依靠純手工。

至少王書輝就知道,建國初期的時候,哈爾濱地區的造船廠就曾完全依靠手工打製的辦法,製造出明輪船,也就是小火輪使用的船用蒸汽機的。

王書輝對於中國工匠的信心就來自於他的那些老工人鄰居們,給他講述的關於建國初期中國工業化創業階段的那些傳奇。

比如說,手工打製的汽車車體;比如說,手工加工的飛機機身;比如說,手工製造出來的蒸汽機;比如說,手工磨製出來的炮彈彈體。像那些某個八級工拿眼睛一看工件,就能報出精確到毫米資料的故事,還有那些某個九級工和大家打賭,連續製造十個工件,每個工件測量後都完全一致的故事,王書輝全都耳熟能詳。

雖然對於他來說,聽他們的這些傳奇故事的時候,大部分時間都是心酸多於自豪。但是,他也是從這些故事上,建立了對中國人工業素質的堅定信心。

以王書輝家的這家兵工廠為例。建國初期的時候,全場三萬多個職工,能夠識字不到百人,其中還有很多都是那種只會寫幾十個字的。能有個高小學歷的人,在那個時候的廠子裡,就屬於文化人了。當時兵工廠建立之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建立夜校和開展各種掃盲班。

1953年蘇聯老大哥到來的時候,發現工廠絕大多數工人都能看懂圖紙,還感到相當的驚訝。而且那時候,工廠也已經自己培養出幾百個繪圖員了。

從1950年到1953年,僅僅是三年時間,一個總人數三萬多人的工廠,靠著不到一百個“文化人”就做到了一半的工人基本的脫盲。看著不像真事兒吧。但是這事兒就是實實在在的事情。

正是因為有著這樣的見聞,王書輝才對在古代搞工業化有著很大的信心。他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