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筆趣閣>遊戲競技>風雪定陵txt> 第17部分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7部分 (1 / 4)

除白城磚以外,還有供殿堂鋪地用的鋪地方磚。它只產在江南蘇州。其燒造工藝,比之白城磚更為複雜。泥土必須久經漿泡、篩籮,猶如河中淘金,故有“金磚”之稱。其質地之細膩,磚面之光滑,為世之少有。可惜因工藝失傳,今天再也無法燒製了。

磚料的運輸,多采用囚犯專職從事。這種運輸,文獻記載最早見於永樂七年(1409)六月。連綿的出征漠北,俘虜了大量的瓦刺軍人,他們被帶到關內之後,大多做搬運之類的苦力。城磚的運輸便是一項重要內容。除此之外,來往於大運河中的糧船、商船也義務為工地帶運。在當時的京杭大運河內,無論是專職為皇家運糧的漕船,還是商賈民人的私船,只要透過蘇州和臨清,都要為皇家帶運一定數量的磚料。到達京東通州以後,再由車戶走旱路運往天壽山。1584年12月,工部郎中何起鳴,陳請在夏季水漲季節,將磚料直接運往小湯山以南或沙河朝宗橋以東。由此以來,船隊運輸就將京杭大運河的北端一直伸延到了沙河鞏華城下。

定陵的興建,給京杭大運河中的船工商賈帶來沉重的負擔,從而引起這些人的怨恨與不滿。紛紛要求停止無償運輸城磚。一五八七年,也就是定陵動工三年之後,工部陳奏萬曆皇帝,請求船隻減免載磚事宜。萬曆沒有允可,只是作了一些補充規定:

“至於帶磚一節,壽宮用磚方急,理應照舊,待落成之日,每船量減四十塊,以二百塊著為定例。蘇州、松江、常州三府各有白銀,其免稅帶磚及減派船價。”

事實上,定陵完工後,這種載磚方式還沒有取消,並一直為後來的大清帝國所沿用。

定陵之所以構成如此輝煌的整體,與它所採用的巨石有著極其重要的關係。正是由於這些天然巨石的存在,才使定陵陵園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建築風格和磅礴非凡的藝術造型。它在給人以藝術享受的同時,不禁使人迴歸自然的畫廊之中,既漂浮於塵世之外,又彷彿進入生命本體的境地。

定陵所用巨石,大部分來自房山縣大石窟,主要有青石、白石、漢白玉等數種,在幾十萬塊大石中,最重的可達上百噸。如此大的巨石,給運輸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因為石源來自大石窩,只能採取旱路運輸。定陵修建時,巨石全由旱冰船進行人工拽運。其方法是每隔一里之遙,在地下鑿一深井,冬天到來時,將水打出,潑在路面凍成冰被,巨石沿冰路滑行,到達天壽山。當時從大石窩往京師運送長三丈、寬一丈、厚五尺的一塊巨石,就需要民夫二萬人,用時二十八天,耗銀十一萬兩。如果運往天壽山,其人力、時間、耗資還需再加一倍。嘉靖十六年(1537年),工部尚書毛伯溫,針對旱冰船拽運耗財、費時、費力,又受季節和氣溫限制的弱點,特地令工匠試製出八輪馬車。此車不僅可以用騾馬代替人力,節省財力和時間,而且相當安全可靠。到萬曆年間,工部郎中賀盛瑞又在八輪大車的基礎上,進一步研製出十六輪大車,運輸效率進一步提高。但儘管如此,就其開採運輸之艱難,仍為世之罕見。

由於定陵屢遭焚燒,大殿蕩然無存。今天的觀光者已無法從中領略木料的珍貴與風采。但從長陵祾恩殿現存的60根楠木柱中,仍可想象定陵初建之時,所用木料該是何等氣度。

定陵大殿多采用金絲楠木,主要產地在湖廣、雲貴和四川諸省。此木料質地堅硬,耐腐蝕且有香味,是明代皇家建造宮殿的主要用料。皇宮大殿的主要木料,大多來自這裡。楠木的貴重除這些特點外,主要還在於它的稀少和成長的緩慢。在朝廷大量採伐之初,這種樹木零星地散見於原始森林,隨著採伐量的逐漸增加,能夠利用的楠木大都只剩在“窮崖絕壑,人跡罕至之地”了。定陵所用木料大都在此種地段開採。這些地方不僅難於攀登,而且有毒蛇猛獸、瘴氣蚊蟲,砍伐極為困難。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