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筆趣閣>遊戲競技>風雪定陵txt> 第30部分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30部分 (2 / 4)

、中、後三殿是必不可少的;而左有配殿則是根據傳統的建築形制——對稱結構設計而成,主要是出於傳統習慣和美學上的考慮。像這樣的地下建築形制,從文獻分析,在十三陵中最晚也應從明英宗的裕陵就已形成。

成化四年(1469年)六月,英宗皇后錢氏崩。為葬錢氏,宮廷內曾有過一場不小的論爭。從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創立一帝一後的葬制後,其下的幾代帝后均按此制度執行。第五代皇帝英宗朱祁鎮,見皇后錢氏無子,為避免死後發生糾紛,臨死前留下遺詔:“皇后錢氏,名位素定。當盡孝養,以終天年”,並要錢氏死後同他合葬。其後憲宗皇帝即位,因他是皇貴妃周氏所生,故又封生母為皇太后,

在葬錢氏時,周皇后想,從大明洪武至仁宗,陵內均是一帝一後,如果錢氏葬十英宗的裕陵,自己壽終後就不能與英宗合葬了,因此主張把錢氏另葬別處。

訊息傳出,舉朝震驚。群臣以英宗遺詔為據進行抗爭,但周皇后仍不改初衷。群臣見上疏無效,就跪在文華殿前哭爭。憲宗朱見深見群臣伏地不起,便提出將玄宮分成三殿,這樣既能葬錢氏,也能照顧母親周皇后。事情既然發展到如此程度,周皇后只好答應。但又別出心裁,提出一個條件,要把錢氏入葬的左殿隧道口堵死,只讓將來安放自己的右配殿和中殿相通。埋葬錢氏時,朱見深按母親的要求做了。所以裕陵地宮,左右配殿一通一塞。朱元璋之後的一帝一後的葬制,從此便被打破了。從這段史料分析,地宮的左右配殿是安放皇后的。

萬曆皇帝也曾想打破此制度,1597年皇貴妃李氏崩,他傳下口諭:“我念皇貴妃李氏,侍候我好,又生有皇子,應安葬在壽宮右穴。”但被大臣以無妃嬪葬壽宮為例阻攔,沒有成功。當時萬曆皇帝何以置祖制於不顧,傳此口諭,其用心尚不清楚。最後結果是把李氏葬在定陵以南的銀錢山下,既然地宮左右配殿專為皇后設定,為何定陵玄宮的配殿空蕩無人,而兩個皇后的棺槨卻都放在了後殿?

定陵發掘時,考古人員在玄宮後面的寶城內側,發現了刻有“左道”、“右道”的字樣。從字跡的用意分析,應是通往左右配殿中,也就是這兩殿的隧道入口。因為沒有發掘,只在裡面看到石門和門外的金剛牆,其隧道的具體形狀尚不清楚。當時推斷,這兩條隧道應是皇后棺槨的入口。那麼,兩位皇后的棺槨進入陵園後,應先繞到玄宮之後,沿兩條隧道分別進入左右配殿。但帝后入葬時,正處在大雨季節,‘玄宮不可久洩”,整個地宮只挖開前方的一條隧道通往前、中、後三殿,配殿隧道沒有開啟,這時的皇后棺槨,也只好跟隨萬曆皇帝一起從正門隧道運往玄宮。進到中殿後,由於通向配殿的甬道狹窄,巨大的棺槨無法進入,匆忙中只好將兩個皇后的棺槨都運往後殿,跟萬曆皇帝“同床共寢”了,

既然兩條甬道不能通行棺槨,那麼如此設計又有何益?

從皇帝生前築造豪華的壽宮來看,無非是相信靈魂不滅,人死後靈魂依然像人間一樣生活。配殿中設甬道和正殿相接,正是為了帝后的靈魂在宮內相通,彼此恩愛如故。這一點從裕陵地宮配殿的一通一塞,便可窺其一斑。

謎團已經解開,但似乎又不盡人意。新的謎團仍纏繞著後來的研究者和挖根問底的觀光人,生出一個個疑問。

孝端皇后4月病故,其棺槨應已俱備。6月玄宮被開啟,直到10月3日,她的棺槨才和萬曆皇帝一起運進玄宮。玄宮內甬道狹窄,皇后的巨大棺槨不能穿過它進入配殿,在長達3個月的時間內居然無人想到是不可能的。既然已經想到,為何不又開配殿的隧道,以至破壞帝后葬制呢?更奇怪的是為埋葬孝端後開啟玄宮隧道時萬曆皇帝尚且健在,也就是說,這左右配殿隧道是專為埋葬皇后而設,為何不開左右配殿隧道而非開玄宮前殿?這就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