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本惡,各有說辭。
也許是本善,也許是本惡,也許是無善無惡。
但不管如何,只要進入朝堂這個世間最大的染缸,就很難說自己是大善人。
而酒色財氣,又最是腐蝕人心。
如果再加上朝堂上的權勢,對酒色財氣可以予取予奪,想要保住本心的話,那就更難了。
這就正如某隻土鱉,就算是兩世為人,前世更是接受了新時代價值觀的薰陶。
但來到這個時代,照樣是心安理得地享受起權貴的腐敗生活來。
比如說,光明正大地妻妾成群?
土鱉都扛不住腐蝕,曹爽這種從出生以來,就沒經歷過大風大浪的二代,驟掌大權,身邊又是一堆勢利小人的情況下,哪裡還能把持得住本心?
當然啦,大權在握的人,難免有時會做點什麼出格的事,人性使然。
更別說在這個時代。
畢竟人家有這個資本。
但曹爽壞就壞在,他太過得意忘形,不懂得低調,甚至還生怕別人不知道自己做過什麼事,於是把自己做的那些事,鬧得人盡皆知。
鄴城城頭的桓範,聽到城下的司馬懿說出“五十七位先帝才人”這個數字,在秋高氣爽的天氣裡,硬是被驚出一身冷汗。
除了被曹爽的愚蠢驚到,他更是想到一種可怕的可能:
司馬懿連鄴臺內有多少個先帝才人都知道,那城裡還有什麼是他不知道的?
更可怕的可能是,許昌那邊,又有多少人在給司馬懿通訊息?
“司馬懿,若是我不開城門,你待如何?莫不成,你還要舉兵攻城不成?”
心裡怎麼罵曹爽是一回事,但嘴裡怎麼罵司馬懿,又是另外一回事。
“大將軍所為如何,自有天子作定論,何時輪到你來定罪?”
“你別忘了,鄴城乃我大魏開國之都,你以定罪大將軍之名,舉兵圍大魏國都,此與起兵造反,又有何異?”
司馬懿自然是不會吃桓範這一套:
“天子年幼,受控於曹爽,就連太后,亦被禁於別宮,朝政又皆操於曹爽之手。”
“太后天子不能言心志,某受先帝所託,輔左天子,豈敢坐視曹爽亂政而不顧?”
“吾這一次,就拼著日後天子怪罪,也要揭曹爽之罪於世人面前。”
“桓使君,吾有耐心等你開門,但我這手底下的將士轉戰數月,餓著肚子,可沒有什麼耐心!”
看著城外的重兵,圍了一層又一層。
桓範一時間,竟不知道司馬懿這是在恐嚇自己,還是在說實話。
若是恐嚇自己還好說。
但如果說的是實話,待城池被攻破,城內士吏,說不得要遭大難。
自家人知道自家事,大魏的大軍,從武皇帝那時起就有的某些傳統,桓範自然是清清楚楚。
除非自己真的能守住鄴城不失。
但可能嗎?
自大魏開國以來,冀州一直都算是大後方,為南線和西線提供兵源糧草。
關中一戰時,先帝又抽調了河北大部兵力去支援關中。
誰料到終究還是沒能擋住西賊。
而被抽調的河北兵力,大部都落到了司馬懿手中。
失去幷州以後,冀州這幾年不斷增設兵力,以期能守住太行山的各個隘口,以防西賊東進。
可以說,冀州的兵力,大半是守在太行山的隘口。
可是,可是,井陘這麼重要的通道,司馬懿居然能領著大軍通行無阻。
直至大軍臨於鄴城城下,自己才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
是因為井陘的守軍太過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