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偷過大米時,這種反感情緒就變成了群體的選擇,從而體現出一個共性,最後,透過“老鼠過街,人人喊打”的成語將這種意識給不斷固化與傳承。我們說,如果要說一個人是小偷,那麼至少要人贓並獲,如果沒有看到別人偷,沒有證據就不能輕下結論,但對於老鼠,我們說它是小偷,是不需要證據的,我們討厭它是不需要理由的,到了最後,就變成了:因為它是老鼠,所以我們討厭。哪怕是也許在億萬分之一的機率中,有一個老鼠得了大米與傢俱恐懼症,但我們還是討厭,因為,這個時候的討厭,已經與大米與傢俱無關了。這就是思維的共性。意識的固化導致情緒的固化。意識形態是一種意識的趨向、取向與思維共性:趨向來自於本能,取向來自於利益,而共性來自於範圍。何解?前文講過,任何事物都會因第一印象而落在“排斥與接受”那根軸的某一點上,那麼任何一件事人們都會產生喜歡或者不喜歡或者無所謂的情緒或者感覺,這個時候,僅是認知,僅是情緒,僅是感覺。而當這個事物給人們帶來利益得失的時候,那麼就會以前面的感覺為基礎,得出具體的取向,比如剛才的老鼠,如果他不偷我家的米,那麼我最多因為它長得醜而不喜歡它,卻不會討厭它。而因為他偷了我家的米,導致了利益損失,所以就成了“長得鼠眉鼠眼,果真是個賊”,那麼開始的不喜歡就變成了討厭了。
當然上面只是個體的討厭。而這種討厭的取向在某一範圍內達到一致時,這樣的意識,這樣的感覺,這樣的情緒,就變成了意識形態。這個“某一範圍”可能指很大,比如全世界,也可能很小,比如僅個體而言。個人有沒有意識形態?當然有,而這個意識形態是怎麼體現的呢?由前面的論述可以知道,意識形態是體現的一種思維共性,即,被固化下的思維,固化的思維,大家想想?對於個人而言,哪些是固化的思維?經驗算一個,傳承算一個,被同化的潛意識算一個。暫時只想到以上三個。經驗怎麼講?經驗是個好東西,它是一系列同類事物應對方法的總結,對提高處理事物的效率有著無比的作用。比如我在前面講過的銷售的例子,我有渠道,我有產品,我有客戶,我有品牌,假如我有個新品要推廣,那麼我以前面產品推廣方案為藍本,加上本次產品的特徵,做一個營銷方案的就成了,除非是產品性質完全與前面不相關,否則,是用不著把它當成一個全新的產品策劃的,因為沒有必要;又比如,求職,大家都希望應聘的員工是有工作經驗的,因為做過的在融入工作狀態更迅速,處理事務更熟練,也就意味著能更快更多的產生效益。這就是經驗,也就是意識形態在行為中以一種認知習慣、行為習慣或者思維習慣的方式得以體現。就如“最危險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所以經驗是一種意識形態的體現。又因為意識形態是固化或者趨向於固化的,當然也就有利有弊,利就是剛才講的,對於同類事物的借鑑與參考作用,弊呢,就是它不適用於不同領域的事物,所謂隔行如隔出,如此就容易出現這樣一種情況,當一種新生事物出來的時候,尤其它與傳統事物有很大差別的時候,我們極容易受到傳統思想的影響,而產生不客觀的判斷,就如杰倫哥,這是我的痛,我在前面講過,唯一看錯過的人,就是他,當他的怪歌出來的時候,我講過,他不會紅過三年,鬱悶,還在紅,紅得都有點妒忌了,很明顯,本人的判斷是受到了傳統意識形態的影響,以致於失之偏頗。而“芙蓉阿姨”也挑戰了大家的想像極限,包括本人,在她之前連我都以為“長得靚的才容易出名”呢。這就是思維習慣導致的誤判的例子。而傳承作為意識形態的體現更加明顯,比如祖訓、門規、教條等等,我們可以聽到這樣的話,“作為某家的兒郎,就更該怎麼怎麼樣。”“你的某某某當年是怎麼怎麼樣的,你就應該怎麼怎麼樣!”當然,傳承並沒有錯,但傳承因為過於強調一致,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