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超聽的感覺這跟後世的計生政策似的,不讓生二胎,敢生,就罰款扒房子牽豬趕牛。
那時是不讓超生,而現在,進行則是為了讓早生多生。
不得不說,行政的力量還是很強大的。
連張超這個皇帝,也不能說這種方法不對。
第1447章 皇恩浩蕩
復興二年。
春。
皇帝張超下詔,再次重申永不加賦。在重申田賦總數固定不增加的情況下,朝廷公佈了朝廷中原直轄地區的田畝數量。
一千四百四十萬三千八百六十二頃,比之貞觀初的八百二十萬頃,增長了六百餘萬頃耕地數量。
雖然說此時一畝地面積比後世的小,此時一畝五百五十平左右,而後世一畝六百六十平左右。
但朝廷依然擁有十四億四千多萬畝田地,這個耕地數量是相當恐怖的。尤其,這個耕地數量,是不包含諸侯封地內的耕地面積的。
如果加上諸侯的耕地面積在內,那麼將突破兩千萬頃地。
大華不缺耕地,就算這兩千萬頃,都只是已經耕種的田地。如呂宋、朝鮮、河中、信度等地還有大量的可耕地沒有開墾出來。
朝廷兩這兩十億畝已耕地來攤分固定的三千萬貫田賦和丁稅,每畝分攤不過十五文錢。
這十五文錢裡,包括了田賦,也包括了攤入田賦中的丁稅。
兩十億畝耕地面積,大華總人口也不過九千萬,平均每人佔有耕地二十二點二畝左右。
看似不多,但對比隋最強盛時,人均九畝耕地,其實已經翻了兩倍多。
而大華如今的農業生產技術大大提高,從事農業的人口大大減少,因此實際上,農夫們擁有的耕地數量還要增加不少。
一家擁地百畝,算是非常尋常的自耕農。
擁有一百畝地,田稅和丁稅加一起也不過一千五百文錢,除此之外,別無他賦。
農民們其它的開支則是種子、肥料,還有耕種折舊,牛馬使用等開支。相對來說,哪怕糧食賣的最便宜,只要不遇災,這一年都能有不少存餘。
對於百姓來說,永不加賦,真是一劑最讓他們放心的良藥。
總田賦和總丁稅一直固定為三千萬貫,但大華不斷開疆拓土,耕地面積不斷增加,平攤下來的賦就一直在不斷的降低。
這是一個非常直觀的開拓紅利,哪怕不移民去邊疆,百姓也能得到非常直觀的好處收益。
對百姓來說,還有一個最大的福利是攤丁入畝,丁額固定。
過去丁稅佔大頭,一家有幾個丁就得承擔幾個丁稅和丁役。有的時候,役甚至比稅更負擔重。
在擁有的耕地面積不變的情況下,家裡人丁越多,則負擔越重。
百姓無法承擔這種壓力之後,就會自然則然的少生,甚至生了也會溺嬰棄嬰,甚至送孩子去出家,及至賣兒賣女為奴。
那些出家的,賣為奴的,過去實際上根本就不能算是國家子民,對國家毫無益處。
國家的人口達到一定程度就漲不動了,根本原因還是土地不足,負擔太重,於是百姓自己調節了人口增長。
而現在,一個永不加賦,讓百姓的田賦大大減輕,甚至可以說,純田賦來說,甚至不及過去十分之一,甚至二十分之一。
而一個攤丁入畝,不需要再承擔免費勞役,更是大大的減輕了百姓負擔,解放了生產力。
生產技術提高,糧食產量大增。
朝廷對外開疆拓土,移民實邊,耕地面積在不斷的增加,於是每畝田賦進一步的降低了。
百姓的負擔更輕了,他們都能擁有足夠耕種的田地,可以養家,甚至供養更多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