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就來商議一下學塾的事吧。”
趙弘潤拍了拍手說道。
既然普及認字的教材已經有了,那麼理所當然,就要考慮一下如何普及教育當然,這個教育指的是普及認字,魏國還沒有能力真正地普及教育。
普及教育,最好的途徑當然是開辦學塾。
其實在此之前,魏國就有類似的學塾,宮中有專門教導皇子的宮學,宗府也有培養本族子弟以及宗衛的學堂,就連在朝中,也有培養年輕官員確切地說應該是進階性培養的學塾,就在翰林署轄下。
而前些年,魏國又在大梁創辦了軍塾,專門培養軍官,將那些勇武的千人將、軍侯,培養成認得字、能看得懂兵法的指揮將領。
可是面向民間百姓的學塾,朝廷卻是一個都沒有。
在魏國的民間,大多還是有錢人家聘請教書先生教導自己子女的模式,而窮苦子弟,則幾乎沒有接觸學識的機會。
很多有志氣的年輕人,全靠在富貴人家做工,在討得主人家歡心後,這才有機會一睹書籍。
不過這類的可能性太小,大多數情況,這些年輕人家裡,多多少少是得有一點錢的。
就比如天策府右都尉張啟功,他也是平民出身,但他的父親乃是黃池縣的獄卒,憑藉著一些灰色收入,倒也有可能給兒子想辦法弄幾本書籍。
再比如北一軍的軍師參將周,他就是小貴族子弟出身。
駱亦是。
再比如汾陰令寇正,雖然他是窮苦平民子弟,但在他的家鄉,卻有尚勳這位舊氏族出身的老師,教授他學業。
真正一窮二白的平民子弟,想要接觸書籍的可能性實在是太低了,幾乎微乎其微。
所以說,並非只有王族、貴族、士族、地主階級才會出現人才,而平民卻沒有絲毫誕生人才的可能,說到底,平民子弟只是被貧窮所限制佔魏國總人口將近九成的平民階曾,難道就當真沒有天資卓越的?
這不現實!
當然,這只是趙弘潤內心的想法,並不敢透露出來,否則,必定會引起王族、貴族、士族的聯合抗拒這些人縱使不敢違揹他的王令,也必定會在這件事上從中作梗,以確保他們的地位以及所能擁有的一切,日後不至於被人才井噴的平民子弟,或者說新士族所取而代之。
“……朕決定在每個郡的幾個大縣,以禮部的名義開設學塾,無償招收那些幾歲的稚童,教授他們習文認字……”
聽到趙弘潤這第一段話,諸內朝大臣心中並無波瀾。
因為趙弘潤這第一步,邁得很小且十分謹慎。
目前,魏國攏共有河套、河西、三川、河東、上黨、河內、潁水、商水、梁郡、宋郡、邯鄲這十一個郡。
而在這九個郡中,能稱得上大縣的,其實也並不多,就拿三川郡來說,目前就只有兩個,一個是仍在建設當中的王都雒陽,還有一個便是雒城。
而河東郡,也只有汾陰、安邑,再加一個勉勉強強湊合的臨汾。
縱使是最近幾年魏國發展最快的潁水郡,能稱得上大縣的也就新鄭、安陵而已。
再加上河內郡的山陽,邯鄲郡的邯鄲,商水郡的商水與鄢陵,上黨郡的泫氏,宋郡的定陶、睢陽,基本上在每個郡內,能稱得上是大縣的,也就那麼一兩個,最多三個。
因此保守估計,估摸在三十座城池左右。
而趙潤希望禮部在這三十座城池內,分別開設一座學塾,無償招收幼齡的學子。
這約三十座學塾,姑且可以叫做國立學塾,因為它們由朝廷全部斥資建造,隸屬於禮部轄下的。
說實話,以魏國目前的財力,建設這三十座學塾,並不是什麼問題。
“只招收幼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