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寶十四年,正月初十,武川堡寨。
黃河北地民間流傳,正月初十是老鼠娶親之日,俗稱耗子娶媳婦兒,家家戶戶都有在當天吃莜麵的習俗。
民間俗稱的莜麵,是莜麥的產物,多種植於陰山兩側的山地之間,尤以武川周邊所產之莜麵,品質最為上乘。
莜麵的吃法很多。蒸著吃、炒著吃、燙著吃都行。涼拌著蔬菜吃不錯,蘸著豬肉湯也行,用羊肉煮臊子湯吃最香。
莜麵自古屬於粗糧的範疇,因此很難見於中原富庶地區,實乃北方貧苦百姓的主食。
之所以成為貧苦百姓的主食,是因為莜麵有個很意思的特點,就是吃下肚以後,一遇水就會膨脹。
所以武川當地有個俗語:莜麵吃個半飽飽,一喝水就正好好。
這種靠水分膨脹來的食物,人一走動難免腹中脹氣,自然只適用於普通百姓的裹腹。因此有民歌唱曰:三十里的莜麵,二十里的糕,十里的蕎麵餓斷腰。
顧名思義,蕎麵,就是以蕎麥磨製的麵粉;而所謂的糕,也稱糕面,也就是玉米麵,自然是玉米顆粒磨製的麵粉了。
老百姓的食物,五穀雜糧,說的就是這些上不了富人餐桌、難登大雅之堂的粗糧。
但時移世易,後世莜麵有了一個新的叫法:燕麥,由此莜麥打了一個翻身仗,反而成為富人眼中理想的健康食品了。
李俊本來是不太懂這些的,但奈何武川的百姓太熱情,反正堡寨裡的羊多,老百姓提著一袋袋的莜麵來,鎮北營煮上一鍋鍋的羊肉湯。軍民魚水不分你我,大傢伙一起推莜麵窩窩、搓莜麵魚魚、壓莜麵餄烙,倒也其樂融融。
吃完午飯,送老百姓出了堡寨,李俊站在堡寨城牆上,正四處隨意看看。
忽然,自堡寨的東北方向回來一小隊騎兵,手中舉起一支小旗,旗語告訴堡寨守軍:有數百人的騎兵來犯!
李俊趕緊傳令擊鼓備戰,並派人把乾柴、羊糞和馬糞置於堡寨後方的塔樓,準備隨時點燃狼煙,通知東面的振武遙輦西衛警戒。
鼓聲響起,五軍備戰。
如今武川堡寨內的鎮北營,正兵已有九百餘,輔兵六百餘,大軍總計一千六百多人的兵力。聽到鼓聲響起,將士們該披甲的披甲,該上馬的上馬,有條不紊地進入戰備狀態。
李俊下令騎兵營分左右兩軍出寨,擇地勢高處列陣。
刀牌隊前出堡寨一里,擺下防守陣型。
中軍兩路人馬和輔兵營壓鎮出場,弓箭手引弓待發。
後軍由汪平和虎子各領一營,分別駐守堡寨和外圍大營。
張振海率領的前鋒小隊,幾乎在鼓聲響起的瞬間,就像一支離弦的利箭,向來犯之敵激射而去。
小半個時辰過後,張振海派人回來傳話:似是援軍到了。
李俊眾人驚奇,這大雪封山的,哪裡來的援軍?
很快,一小隊人馬向堡寨而來,看起來像是有兩夥人。
待來人抵達刀牌隊陣前,有一夥是鎮北營的騎兵,大夥自然認得。另一夥騎兵的年齡都大一些,身穿與鎮北營不一樣的的制式棉服。
鎮北營裡有戰士見來人著裝就喊了出來:“校尉,是中受降城的軍服。”
鎮北營本就是由朔方各州城的少戎軍組成,裡面來自中受降城的小夥伴,自然認得中受降城正兵的著裝。
其實,朔方各地的朔方軍,鎧甲、武備、軍旗、常服和夏季軍裝都是統一的,唯獨冬季棉服的顏色、款式、花紋、質地略有不同而已。
原因倒也簡單,便於各州城就地取材罷了。
李俊打馬迎了上去,趙繼業和鐵軍護衛在李俊的身側。
鎮北營先鋒夥長先上來稟報:“校尉,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