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筆趣閣>其他小說>道德經帛書版感悟> 第74章 若民恆且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也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74章 若民恆且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也 (1 / 5)

帛書版《道德經》第七十四章引言:

帛書版《道德經》第七十四章猶如一盞明燈,照亮我們對社會治理與人性的思索之路。

其開篇便丟擲深刻的問題:“若民恆且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也?”這一句彷彿黃鐘大呂,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迴響,引發著歷代思考者對民眾與生死、統治與民心的無盡探討。它讓我們反思,當民眾對死亡都無所畏懼時,依靠死亡的威懾來進行統治顯然是無效的,進而促使我們去探尋背後的根源——為何民眾會達到這般無畏的境地?是生活的苦難、壓迫,還是社會的不公?

接著,“若民恆且畏死,而為奇者,吾將得而殺之,夫孰敢矣”,又從另一個角度展開思考。如果民眾普遍畏懼死亡,那麼對於那些行為詭異、擾亂社會的人,進行嚴厲懲處,便能起到震懾作用,使他人不敢效仿。然而,這其中也隱含著一個重要的前提,那就是社會需要有公正合理的法度以及能夠公正執行法度的機制。

“若民恆且必畏死,則恆有司殺者”進一步指出,若民眾始終敬畏死亡,那麼就應該有專門負責掌管生死的機構或規則存在。但“夫代司殺者殺,是代大匠斫也。夫代大匠斫者,則希不傷其手矣”,又警示我們,隨意代替那專門的司殺者去執行殺戮,就如同代替技藝高超的木匠去砍伐木頭,是極不恰當的,往往會自傷其身。這強調了各司其職、遵循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則的重要性,不可越俎代庖,否則會引發混亂和不良後果。

總之,帛書版《道德經》第七十四章以其深刻的洞察和精妙的表述,為我們展現了一幅關於社會、人性、統治與秩序的複雜畫卷,引領我們深入思考如何實現社會的和諧穩定以及個體的尊嚴與幸福。它如同一座智慧的寶藏,等待著我們不斷挖掘其中的深意和啟示。

帛書版《道德經》第七十四章原文:

若民恆且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也?若民恆且畏死,而為奇者,吾將得而殺之,夫孰敢矣!若民恆且必畏死,則恆有司殺者。夫代司殺者殺,是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則希不傷其手矣!

以下是對該章原文部分詞句的解釋:

? 若民恆且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也:如果人民常常不畏懼死亡,為何要用死亡來使他們畏懼呢?

? 若民恆且畏死,而為奇者,吾將得而殺之,夫孰敢矣:如果人民常常畏懼死亡,而對於那些行為詭異、擾亂社會的人,我將得以把他們抓起來殺掉,那麼誰還敢這樣做呢?

? 若民恆且必畏死,則恆有司殺者:如果人民常常必定畏懼死亡,就常有專門負責掌管生死的人或規則存在。

? 夫代司殺者殺,是代大匠斫:代替專門負責掌管生死的人去執行殺戮,這就如同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削木頭。

? 夫代大匠斫者,則希不傷其手矣: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削木頭的人,就很少有不傷到自己手的。

帛書版《道德經》第七十四章解讀:

“若民恆且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也?”這句話指出如果民眾一直都不畏懼死亡,那麼用死亡來威脅他們又有什麼用呢?比如在歷史上,當民眾生活在極度的壓迫和苦難之中,到了走投無路的時候,他們往往會變得無所畏懼。陳勝吳廣起義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時秦的暴政讓百姓苦不堪言,“天下苦秦久矣”,他們面臨著嚴苛的法律和繁重的勞役,甚至隨時可能被處死。在這種情況下,陳勝吳廣喊出“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毅然選擇反抗,因為他們已經不畏懼死亡,此時秦朝用死亡來威懾他們已經毫無作用。

“若民恆且畏死,而為奇者,吾將得而殺之,夫孰敢矣!”如果民眾一直畏懼死亡,那麼對於那些行為怪異、違法亂紀的人,加以懲處,其他人就不敢效仿了。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