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帛書版第三十一章到第四十章原文及白話文如下:
第三十一章
原文: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惡之,故有欲者弗居。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銛襲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樂殺人也。夫樂殺人,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是以吉事上左,喪事上右;是以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居之也。殺人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白話文:兵器啊,是不吉祥的東西。人們都厭惡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使用它。君子平時以左為貴,用兵時以右為貴。所以兵器不是君子所用的器具。兵器是不吉祥的東西,只有在不得已的時候才使用它,最好淡然處之,不要讚美它。如果讚美兵器,就是喜歡殺人。喜歡殺人的人,不可能在天下實現自己的志向。所以吉祥的事情以左為上,喪事以右為上。因此偏將軍在左邊,上將軍在右邊,這是說要以喪禮的儀式來對待戰爭。殺人眾多,要以悲哀的心情去對待;打了勝仗,也要以喪禮的儀式來處理。
第三十二章
原文:道恆無名,樸雖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也,猶小谷之與江海也。
白話文:“道”永遠是沒有名稱的。“道”質樸無華雖然微小,但天下沒有誰能使它臣服。侯王如果能夠堅守它,萬物將會自動歸附。天地間陰陽之氣相合,就會降下甘露,人們不用命令它,它自然會分佈均勻。開始制定各種制度就有了名稱,名稱既然有了,也就應該知道適可而止,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有危險。打個比方,“道”在天下,就好像小河流入江海一樣。
第三十三章
原文: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勝人者,有力也;自勝者,強也。知足者,富也。強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亡者,壽也。
白話文:能夠了解別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夠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夠戰勝別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夠戰勝自己的人,是強大的。知道滿足的人,是富有的。努力不懈的人,是有志向的。不失去根基的人,才能長久。身死而精神不亡的人,才是真正的長壽。
第三十四章
原文:道泛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萬物歸焉而弗為主,則恆無慾也,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弗為主,可名於大。是以聖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為大也,故能成大。
白話文:“道”廣泛博大啊,可以左右萬物。成就了功業卻不佔有名譽。萬物歸附於它而它並不以主人自居,永遠沒有私慾,可以說是很微小。萬物歸附於它而它並不以主人自居,也可以說是很偉大。所以聖人之所以能夠成就偉大,是因為他不認為自己偉大,所以才能成就偉大。
第三十五章
原文: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白話文:掌握了“道”這個偉大的法則,天下人都會歸附。歸附而不互相傷害,就會安寧、平和、通泰。音樂和美食,能使路過的人停留。“道”用言語表達出來,平淡無味,看它看不見,聽它聽不到,用它卻用不完。
第三十六章
原文: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白話文:想要收斂它,必先擴張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增強它;想要廢除它,必先興盛它;想要奪取它,必先給予它。這就叫做微妙的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