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書版《道德經》第三十四章引言:
在華夏文明的歷史長河中,《道德經》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閃耀著智慧的光芒,指引著無數人探尋人生的真諦與宇宙的奧秘。而帛書版《道德經》,以其更為古老、原始的文字形式,為我們呈現出這部經典的別樣風貌,為解讀老子的思想提供了新的視角與可能。
當我們翻開帛書版《道德經》第三十四章,彷彿開啟了一扇通往深邃智慧的大門。這一章猶如一座蘊藏著無盡寶藏的礦山,等待著我們去發掘、去探索。
老子在第三十四章中,以簡潔而深刻的文字,闡述了“大道泛兮,其可左右”的觀點,向我們揭示了道的普遍性與包容性。道,如同那廣袤無垠的海洋,包容萬物,又滋養著萬物;如同那普照大地的陽光,無處不在,又無物不照。它沒有邊界,沒有侷限,貫穿於宇宙萬物的始終。
道,看似無形,卻又無處不在。它不是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的存在,而是存在於我們日常生活的點滴之中,存在於一草一木、一事一物之間。我們常常在忙碌的生活中,忽略了道的存在,忘記了去感受它、領悟它。然而,當我們靜下心來,仔細觀察身邊的世界,就會發現道的蹤跡。
在這一章中,老子還告訴我們,道“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道是萬物生長的根源,它默默地滋養著萬物,卻從不居功自傲;它成就了萬物,卻從不以主宰者自居。這種無私、無我、無為的精神,正是道的本質所在。
對於我們現代人而言,帛書版《道德經》第三十四章所蘊含的智慧,具有極其重要的啟示意義。在這個物慾橫流、人心浮躁的時代,我們常常為了功名利祿而奔波忙碌,迷失了自我,忘記了生命的真諦。老子的道,為我們提供了一種迴歸本真、迴歸自然的路徑。它教導我們要以平和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中的得失榮辱,以無私的精神去關愛他人、奉獻社會,以無為的態度去順應自然、遵循規律。
深入研讀帛書版《道德經》第三十四章,我們不僅可以領略到老子的深邃智慧,還可以從中汲取力量,提升自我,讓我們的人生更加充實、更加有意義。讓我們懷揣著敬畏之心,走進這一章的智慧世界,去感受道的魅力,去探尋生命的真諦。
帛書版《道德經》第三十四章原文:“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慾,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帛書版《道德經》第三十四章解讀: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大道廣泛流行,無所不在,就像那浩渺的江水,左右流淌,沒有固定的界限和方向。大道如同空氣一般,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卻時刻滋養著我們的生命,支撐著萬物的執行。例如陽光普照大地,無論山川湖泊、花草樹木,還是飛禽走獸、人類自身,都平等地接受著陽光的滋養,陽光從不偏向任何一方,這便是道的“泛兮”與“可左右”。
“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萬物依賴大道而生存發展,大道卻從不推辭責任,默默地付出;當成就了萬物之後,也不將功勞據為己有。這讓我想起了我們的父母,他們含辛茹苦地養育我們,為我們的成長付出了無數的心血和汗水。當我們長大成人,有所成就之時,他們卻從不居功,只是在背後默默地支援和祝福。他們的愛,就如同大道一樣,無私且不求回報。
“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大道滋養著萬物,卻從不以主宰者自居。比如大地,承載著萬物,為植物提供生長的土壤,為動物提供棲息的家園。無論萬物如何在大地上繁衍生息,大地始終默默地奉獻,沒有絲毫的控制慾和主宰欲。
“常無慾,可名於小”,大道沒有自己的私慾和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