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書版《道德經》第三十九章引言:
在華夏文明的歷史長河中,《道德經》宛如一座智慧的燈塔,照亮了無數人探索真理與智慧的道路。其中,帛書版《道德經》的出現,為我們更深入、更準確地理解老子的思想提供了珍貴的依據。
此刻,我們將目光聚焦於帛書版《道德經》的第三十九章。這一章,猶如一扇通往深邃智慧世界的大門,等待著我們去開啟、去領悟。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開篇寥寥數語,便將“一”的重要性展現得淋漓盡致。在這裡,“一”並非簡單的數字,而是老子所闡述的“道”的象徵與體現。天因循於“道”而清明,地因循於“道”而安寧,神因循於“道”而靈驗,谷因循於“道”而充盈,萬物因循於“道”而生生不息,侯王因循於“道”而使天下得以安定。
然而,若失去了“道”,又將是怎樣一番景象?“其致之也,謂天毋已清,將恐裂;謂地毋已寧,將恐廢;謂神毋已靈,將恐歇;謂谷毋已盈,將恐竭;謂萬物毋已生,將恐滅;謂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這段深刻的描述警示著我們,違背“道”的規律,將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那麼,如何才能遵循“道”,實現長久的和諧與發展呢?老子為我們指明瞭方向:“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這告訴我們,無論是高貴的侯王,還是平凡的百姓,都應當明白貴賤、高下之間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關係,時刻保持謙遜與敬畏之心,以“賤”為根本,以“下”為基礎。
在接下來的探索中,我們將深入剖析帛書版《道德經》第三十九章的每一個字句,領悟其中蘊含的深邃智慧,以期在這古老的智慧中找到指引我們現代生活的明燈,讓“道”的智慧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帛書版《道德經》第三十九章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也,謂天毋已清將恐裂,謂地毋已寧將恐廢,謂神毋已靈將恐歇,謂谷毋已盈將恐竭,謂萬物毋已生將恐滅,謂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故必貴而以賤為本,必高而以下為基。夫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其賤之本輿?非也,故致數,輿無輿。是故不欲,祿祿若玉,珞珞若石。
以下是對部分字詞的解釋:
? “一”:指道,或者也可理解為一種統一、和諧的狀態。
? “正”:有首領、主宰的意思。
? “致之”:推而言之。
? “毋已”:不已,即不停止。
? “裂”:崩裂。
? “廢”:荒廢。
? “歇”:消失、絕滅、停止。
? “竭”:乾涸、枯竭。
? “蹶”:跌倒、失敗、挫折。
? “孤、寡、不穀”:古代帝王自謙的稱呼。“孤”指無父,“寡”指沒有妻、子,“不穀”指不善。
? “輿”:本義為車箱,這裡可指代地位、榮譽等。
這一章主要強調了“得一”的重要性,即遵循道的原則。天、地、神、谷、萬物、侯王等得到“一”(道),就能呈現出清明、安寧、靈驗、充盈、生長、天下安定的狀態。反之,如果失去“一”(道),則會出現各種不良後果。同時也指出,侯王應該以賤為本、以下為基,不能過於追求高貴和高位,而應保持謙遜。最高的榮譽並非外在的讚譽,而應像石頭般質樸堅實,不追求像美玉般華麗。其含義是在告誡人們要遵循道的規律,保持謙遜和質樸,不可過度追求表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