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了藩王的問題後,大明正式進入加速發展階段,首先是農業。
鄭和下西洋帶回來的玉米,早已經開始培育良種。說來也很好笑,剛開始竟然沒人會種。
朱允炆在賞賜了遠洋計程車卒之後,他去看了玉米。比後世的棒子要小几寸,而且顆粒也不是很飽滿。
不過這也正常,畢竟後世科技發達,種子都是科學培育的良種,加入化學藥劑,可不個頭大、顆粒飽。
現在的玉米純屬自由生長,加上阿丹本地人又不怎麼重視它,得不到肥料的刺激,自然要萎靡許多。
朱允炆已經很滿意了,就算玉米再不行,產量也比麥子、大米等作物高,尤其是對於北方,這玩意以後或許很長一段時間都是百姓的桌上主食。
當他帶著戶部與工部的官員去看了,然後告訴他們儘快培育良種,當年就要先種到皇家地裡,兩部的官員卻犯難了。
“皇上,今年落種決計不行。這玉米怎麼種,溫度、水分、土壤等我們都不知道,穩妥起見還是暫時少種研究,等掌握了該作物的習性後才能推廣。”戶部主管農業的主事鄭吉士說道。
這也很正常,每一種外來植物的生長發育,可不得數十年的試驗研究,才能總結出習性,從而根據冷暖風雨進行耕種。
“哈哈,試驗就免了吧,朕教你們,你們按照朕所說的去種即可,有多少種多少。”朱允炆笑道。
“將地耕鬆軟細化後,每隔一尺挖兩寸左右的小坑,大約小酒盅大小。放入一粒小種子,就是這個顆粒。然後倒入一杯水,將小洞灌滿即可。”朱允炆邊用手示意,邊說道。
“再將邊上溼軟一些的泥土放入洞中,埋上即可。等上幾日便會發芽長苗。”
“待到苗出來後,還需要打岔,這個到時候朕再給你們說,現在也沒有實物,無法說清楚。”朱允炆道。
“至於溫度、水土不用擔心,玉米耐旱,等到出苗了,如果天旱隔個月把澆水即可,要是不旱就不用管了。”
見朱允炆說的頭頭是道,兩部官員有些詫異,皇上怎麼知道這東西的習性,聽著似乎他種過一樣。
玉米是鄭和奉命從西洋帶回來,或許是他跟皇上說的吧,大家心裡想著。
鄭和帶回來整整兩大船玉米,要是剝開一粒粒下種,需要近萬畝地。
朱允炆也有地,而且還都是上好的水田,這是朱元璋在建朝後特意給皇室留的,私庫收入大多就是來源於此。
不過用水田種玉米就有些可惜了,玉米與水稻不同,不需要大水浸泡。再者朱允炆本就有意將玉米推廣到北方貧瘠地區,因此就需要一些旱田。
可是細數了皇室私田,大多都是上等水田,就算有些旱田,也都肥沃不已。於是朱允炆就想借用一些土地。
可不要想著皇上借用土地,所有人都願意無償貢獻。那是電影中錯誤的橋段,現實情況恰恰相反,根本沒人願意借給他。
土地歷來就是我們的根,從奴隸制社會到封建社會幾千年來基本的一個國策就是‘重農抑商’。抑商咱們先不談,與此事無關。
重農得說一說。就算是現如今,我們也都大力發展農業,有個口號叫做‘以農為本’。
為什麼要重視農業發展?原因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最主要的還是為了吃飽,就這麼簡單。當然農業也跟經濟、政治等因素掛鉤,不過為了吃飽的目的是唯一的。
要想吃飽,就得種地;如果種地,就得有地可種。因此,在朱元璋建立大明後,跟著他打天下的王公大臣得到了封賞。
除了名義和金錢的賞賜,最實惠的當屬土地。沒錯,皇田旁邊就是大臣的土地,按照職位高低、親疏遠近,幾乎每人都是良田數千畝。
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