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江蘇如皋縣民童志夔向江蘇學政劉墉交出徐述夔詩集及沈德潛《徐述夔傳》,事情就鬧大了。乾隆帝認為徐述夔&ldo;暗肆詆譏&rdo;、&ldo;喪心病狂&rdo;、&ldo;罪大惡極&rdo;,十一月,大學士、九卿遵旨擬議,說,&ldo;明朝期振翮,一舉去清都&rdo;,借&ldo;朝夕&rdo;之&ldo;朝&rdo;作&ldo;朝代&rdo;之&ldo;朝&rdo;,況且不說&ldo;到清都&rdo;,&ldo;上清都&rdo;,而說&ldo;去清都&rdo;,&ldo;顯寓欲復興明朝之意&rdo;。作出將徐述夔與其子徐懷祖銼碎其屍,梟首示眾,其孫徐食田處決的判決。
最後奉旨:徐述夔與其子徐懷祖戮屍,孫子徐食田、徐食書斬監候,秋後處決。尊孫徐道南、壽南、孫媳繆氏、沈氏給功臣為奴,門生徐首發、沈成濯與江蘇藩司陶易、幕友陸應琰、揚州府知府謝啟坤,還有作序的黃斌和沈德潛都治了罪。
徐述夔書、版銷毀。
《字貫》編者的冤死
王錫侯,字韓伯,江西新昌人,乾隆舉人,因《康熙字典》錯誤頗多,他就另編了一本字典以補不足。他取名《字貫》,是他認為字好像散錢,以義貫之。
《字貫》依《康熙字典》分部,又依義分為天、地、人、物四類。下面再分四十部,體例略同《爾雅》。音義相同的,即合在一起。每部配以千字文。
《康熙字典》是奉康熙帝之命所作,並由他作序,是御定之書。王錫侯的《字貫》是對《康熙字典》的大膽挑戰,是件好事。王錫侯的冤家王瀧南卻當成攻擊王錫侯的機會而揭發他的&ldo;罪行&rdo;。乾隆帝讀了進呈的《字貫》。他認為第一本序文凡例中把康熙、雍正廟諱與御名相併列是&ldo;大逆不法&rdo;,便命令將王錫侯押至京師,交刑部審訊。
結果,王錫侯及其子孫都處以重刑,毀版並禁止銷售。解京治罪的還有題詩卷首的李友棠。他被革職。兩江總督高晉、江西巡撫海成、布政使周克開、按察使馮廷丞以失察革職。大學士史貽直、尚書錢群為王氏家譜及王錫侯其他書作序,只因為他們去世,才未深究。
想入非非者的不幸
有的文字獄是一些想入非非的窮知識分子自投羅網。他們為了出名,對帝王懷著幻想,為了喚起統治階級對自己的注意,或著書立說,或出謀獻策,不但沒有得到希望的結果反而被認為&ldo;干犯皇上御名&rdo;、&ldo;狂妄&rdo;等罪名,受到嚴懲,身首異處,家破人亡。下面說兩樁這樣的案子。
第一樁
乾隆四十五年七月五日,廣西潯州平南縣老秀才吳英在桂林攔住藩司朱椿的轎子,獻上一份策書。該書向皇帝獻了五策:
第一是免糧銀充實社倉。他說:&ldo;民飽則易於駕馭,民飢則難於控制。&rdo;現在皇上正免除各省稅糧,不如將所徵糧款劃撥州鄉,添設義倉,這樣不但易於借納、發放,又免差役、胥吏索取的弊病。第二是準許百姓自由販鹽。由專門的衙門管理鹽業有許多弊病,例如負擔鹽官的俸祿,運輸過程中易出現私鹽現象,鹽埠業主短斤缺兩等等。準許百姓自由販鹽,交稅納款,上下兩便。第三是彌盜。小盜亂於荒野,大盜作亂朝廷,彌盜是大問題。他提出的彌盜之法是實行保甲制度。十家為一甲,一人為盜,九人連坐,甲長與盜同罪。第四是限制或禁絕種植菸草。第五是整治寺僧。他認為寺僧太多,增加農民負擔。讓眾多寺僧參加生產,對國計民生有利。
吳英已到花甲之年,鄉試屢試不第,以為透過獻策能得到統治者的賞識,得到重用。出乎吳英意料,朱椿看了第一條就認為&ldo;語多狂悖且疊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