狹義的再現,只是再現外部世界,浪漫主義再現內心世界。合在一起是廣義的再現。
作者在分析西方文論中各種創作方法之前,先確定了分析的目標:廓清中西方文論中關於文學與世界關係問題的困惑,實際上就是在追問:文學再現世界是否可能和如何可能——不管這裡的世界被定義成物質的還是精神的——這個問題是如何成為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學理論所關注的焦點的?《文學理論基本問題》167頁,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但是,在這個問題之上,還有一個更基本的問題作者沒有提出:文學為什麼一定要去再現世界呢?它為什麼不可能一開始就是為了創造一個藝術世界嗎?難道任何作家在創作任何一部作品時,都是想著要“再現”什麼嘛?一個成長於濃厚現實主義氛圍中的主流文學理論家,自然不會提出這個問題。但從科幻文學氛圍裡成長起來的作者,肯定會把它當成最原始的問題。因為在科幻創作中,大家比拼的就是怎麼創造一個新世界,而不是反映一箇舊世界。
創作方法研究混亂,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理論家把創作動機混在了其中:浪漫主義要張揚個性、體現自我,沖決封建束縛。現代主義是為了表現資本主義社會的荒誕性,等等。但是,創作動機是無法考證的。即使某作家在一部作品之前,公開他的創作動機,但那就是他的真正動機嗎?難道不會是某種自我解釋嗎?另外,一種創作動機,難道只能由一種創作方法體現嗎?要張揚個性,難道就不能寫現實主義小說嗎?《家春秋》不就是一部張揚個性,反抗封建束縛的現實主義作品嗎?要表現社會的荒誕性,無意義,難道不可以去創作浪漫主義作品嗎?
筆者在本書中創造了大量定義。它們能否被人接受另當別論。但是,筆者在創造定義時遵循的原則倒是希望大家能夠理解,那就是嚴格的操作性原則。一個定義必須是可以操作的。文學現象很難下定量操作的定義,至少下的定義能夠定性地操作。它們不應該包括價值判斷、功能分析在裡面。換言之,你拿一部小說來,單純地看這部小說,其中擁有某些因素,或者不擁有某些因素,從中判斷出它屬於哪種門類,這是最客觀,最能檢驗的定義。
第四卷:科幻的藝術規律 第二章:創作方法研究(1…2)
除了專門的創作方法研究外,文學理論中還有一個部分與此相關,就是敘述邏輯的研究。研究者從大量文字中提取一些套路、模式,將它們作為敘事結構。由於本卷第三章重點談這個問題,在此不作詳述。與本章內容有關的是,無論敘事學者怎麼劃分敘事結構的型別,必然會帶來這麼一個問題:為什麼會存在這些套路和模式?是因為小說作者很有天賦,創作了這些套路?還是相反,作者缺乏天賦,只能在這些套路中因循守舊?其實,之所以存在著這些可以遊離於具體作品之外的敘事功能、敘述結構,正是因為人類社會本身便存在著類似的規律。“人際的抗拒與調和”、“奮鬥追求,鬥爭與任務的執行”“邂逅分手、遷徒流離、相會相失”((《文學理論要略》童慶炳著,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204頁))等等,本來便存在於社會生活中,作家們只不過是把這些規律抽取出來,再用自己的虛構進行再現。
雖然敘事學研究和創作方法研究在文學理論上並不是一個領域。但筆者認為,它們共同說明了一件事情:所有小說都是“再現”,不過不是再現現實中具體的人與事,而是再現社會生活固有的邏輯。同時,所有小說也確實是在“表現”。因為沒有人完全地、透徹地理解社會生活的邏輯、規律。社會科學家都不能,遑論小說家。所有作家都只是根據自己對這些客觀社會規律的理解去創作。一個作家理解得深刻,作品便顯得真實;理解得膚淺,作品便顯得虛假。但並不存在完全真實或者完全虛假的作品。只有程